在古镇遇见非遗
日期:2025/3/18    来源单位:广宗站   上传人:李现会   点击数:359      

作为高速收费站的工作人员,我习惯了每天看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匆匆而过。这次有幸以志愿者身份走进鹿泉龙泉古镇,参与《非遗里的石家庄》的节目录制,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。

在手心里的温度部分,我亲眼见证了深泽面塑王师傅的精湛技艺。他那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,仿佛有魔力一般,能将普通的面团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。我试着捏了捏面团,却笨拙得无法成形。那一刻,我恍然大悟,这些手艺就像我们收费员辨别假钞的手感一样,都是经过时间磨砺出来的真功夫。这让我更加敬佩这些非遗传承人,他们用自己的双手,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
正定高照的中幡表演更是让我震撼不已。六米高的旗杆在师傅手里仿佛成了一根羽毛,轻盈而灵动。我尝试着去举了举那旗杆,却感觉异常沉重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任何看似简单的技艺背后,都隐藏着无数次的练习和汗水。就像我们在收费站春运时的疏导指挥,虽然外人看着只是挥挥手那么简单,但实际上每个动作都需要经过千百次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。老手艺的新活法

 在老手艺的新活法部分,我看到了栾城杨氏家具的展位上,90后的小杨师傅正在用激光雕刻机做榫卯。这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。老祖宗的智慧加上新科技的助力,就像我们收费站的人工通道和ETC一样,虽然方式不同,但都能达到目的地。这种创新与传统并存的景象,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。

在体验无极剪纸时,李阿姨教我们用平板电脑“剪”窗花。虚拟的红纸在屏幕上旋转、翻飞,当李阿姨把自己的剪纸纹样导入系统时,我突然发现,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用新的方式传递着老传统。就像我们用移动支付收完通行费后,依然会认真递上那张纸质发票一样,这是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。

古镇里的车来车往让我仿佛看到了收费站的影子。傍晚时分,古镇戏台亮起LED灯,丝弦戏的唱腔与观众的掌声交织在一起。举着手机录像的观众、开小轿车追剧的戏迷、坐大巴来采风的学生以及扛着摄像机的外国团队……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“记录”和“通过”。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力量。

离开古镇时,我翻看着手机里拍下的照片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我意识到,文化传承就像高速公路一样,既需要养护好老路基,保持传统的根基稳固;也需要不断拓宽新车道,让新的文化元素和形式融入其中。回望夜色中的古镇,我突然觉得我的三尺岗亭何尝不是文明传承的一个小小服务区呢?在这里,我不仅见证着车辆的往来、文化的交流,更在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文明与温暖。在古镇遇见非遗的这段经历,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,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、不断成长。